大学生志愿者聆听老战士于占伟讲抗战故事。 本报全媒体记者 吴悠 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吴悠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和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委网信办、省民政厅、团省委联合组织开展了“寻访千名抗战老战士”活动。
连日来,中国矿业大学等驻徐高校的32名大学生志愿者共分成9个小组,深入沛县、新沂、邳州等地,探寻走访了我市百名抗战老战士,记录、拍摄、留存老战士口述历史资料,感受榜样力量,接受革命洗礼。8月1日,记者跟随大学生志愿者们一同进行了寻访,听老兵们讲述那惊心动魄的抗战故事。
宋光迎:战争留下的伤疤是最光荣的军功章
家住泉山区王陵街道办事处小北门社区的宋光迎老人,1925年出生在山东东明县一个贫苦农家。“我家里过去很穷,父母给地主种地,我6岁的时候得了痢疾,很快兄弟姐妹4个全部传染上了。”提起小时候的艰难日子,宋光迎老人老泪纵横,因为没钱看病,最后兄弟姐妹相继去世,父母硬是跪在地主门前几个小时,借得两块大洋,才把他拉到城里把命救了回来。
日本人大肆侵华时,宋光迎和当地村民被汉奸抓去当劳工,在途经连云港一带时,被一支新四军部队营救,从此参加了新四军,先后参加过东陇海战役、孟良崮战役、苏中战役等大大小小十几场战役。
其中在邳州炮车镇的一次战斗最为惊险,宋光迎回忆道,当地有一座炮楼,里面驻扎着一群日本人。“班长拿着手榴弹先爬上炮楼,但是他的手榴弹炸响后自己也摔下城墙牺牲了。我拿着手榴弹紧接着爬上去,刚把手榴弹咬开,日本人就拿着刺刀过来了,把我头后面刺伤了。”
宋光迎给记者看了他的后脑勺,有4道长约十几厘米的伤疤。尽管被刺伤,但宋光迎手中扔紧紧握着手榴弹。他接着说:“日本人看我手里还紧握着手榴弹,就一刀砍向了我的手,我拉响了手榴弹后就从炮楼上摔了下去,掉进炮楼下的水洼,被送进医院,3天后才醒来”。
宋光迎告诉记者,自己清醒后连长来医院看他,赞叹道“干得不错,够本吃个糖,给你立一等功!”老人直到现在还能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和连长赞叹他的样子。
现在宋光迎的身上,还能清楚地看到,胸上、大腿上、小腿上有多处战争留下的伤疤,这位一等革命伤残战士的身上,至今还有12枚黄豆粒大小的弹片没取出。
“我只要活一天,我得要为大家办一天好事。”转业后,宋光迎一直秉承着革命战士的精神,生活简朴,乐于助人,他自己动手搜集、摘抄、整理、印发《祝老年朋友健康长寿》等养生保健宣传材料3万多份,无偿送给需要的人,并经常买米、买面等生活用品慰问社区的孤寡老人,近日还捐了6000块钱到徐州慈善总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于占伟:13岁当上最小“娃娃兵”
随后,记者和大学生志愿者们一起来到王陵街道新光社区拜访了抗战老战士于占伟。于占伟老人今年87岁,思路清晰,身体硬朗。见到记者到来,特意穿上了军装,戴上了奖章。
1941年1月,于占伟只有13岁,他瞒着家人,和村上两个好伙伴跟随村里的老兵一起“闹革命”,来到由共产党领导的淮北七分区泗五灵凤县沱东区大队,成了一名小战士。
“因为当时我年龄小,个子也小,长枪、大盖枪都背不动,最后在我的要求下,给我一个马枪,就是骑马用的那种短枪,”于占伟告诉记者,因为当时区大队人不多,只有相当于一个连的兵力,当兵第三天,日军派70多名伪军到城南大李庄抢粮,部队前去阻止发生激烈战斗,于占伟就跟着上了战场。
“为了保家卫国,战士们头可断血可流,革命的志气不能丢!”于占伟说,那时候战斗频繁,打仗之前还有点紧张,在那炮火连天的时候,谁能保证不出问题,只要准备打仗,我们就把好衣服、好鞋穿上,因为不知道这次战斗我们还能不能回来,“但是打起来就不紧张了,因为在战场上,战士们全把生死置之度外,英勇奋战,视死如归”。
回忆起那段硝烟弥漫的日子,于占伟说当时条件特别艰苦,“冬季寒冷,吃了上顿没下顿,白天黑夜行军,手脚都冻得长满冻疮。”在泗五灵凤县境内,于占伟所在部队与敌人正面交锋,有时一天都打好几次仗。
因为念过几天私塾, 1943年于占伟被派到卫校学医。学医归来,于占伟来到淮北第六医疗队成了一名军医,在前线救护所救治伤员,人手少的时候就上战场杀敌。几乎每天都能听到炮弹在耳边响,遇到病重的伤员,还要冒着枪林弹雨用担架护送到几十里外的后方医院。
1955年,于占伟获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独立自由奖章,后来又获得抗战胜利60周年勋章,几枚奖章他都珍藏着,时不时拿出来看看。
现如今,于占伟时常到社区参加公益活动,给大家讲述抗战历史,让更多人知道那段难忘的岁月。“从来没有想过能有今天的日子,那么幸福,那么美满”,于占伟感慨道,抗战历史不能忘记,希望大家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