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推荐新闻

冯锰:使出“针功夫”妙手祛病痛

做国防教育的“播种人”

『自家人』朱辉:老兵服务老兵 贴心解难题办实事

双拥图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双拥图片
铸在军功章里的革命爱情
来源:中国徐州网  发布日期:2017/11/27  浏览次数:
  王茂松与张路的合影
  军功章见证了他们的革命爱情
  每次看父母的情书,王晓鲁都很感动
  王晓鲁父母的结婚证
  弹药箱
  王茂松在德州战役中缴获的军哨
  王晓鲁把母亲参加抗美援朝时的照片和写的文字做成了一本纪念册
  张路抗美援朝立功证明书
  张路抗美援朝军功章证明书
  王晓鲁收藏的父母的军功章、茶缸等
  张路参加抗美援朝时用的饭票

  □晨报记者 郭东伟 实习生 胡玲

  □通讯员 高岭 孙梦娇 摄影报道

  

  今年是王晓鲁的父亲去世20周年、母亲去世21周年祭,每年这个时候,他都会小心翼翼地从箱子里拿出父母珍藏了几十年的物品,一遍遍地翻看,军功章、弹药盒、结婚证、日记本、情书(家书)、照片、水杯……

  王晓鲁说,母亲的日记和父母的战地情书,他每次都看很多遍,每次都会流泪,母亲娟秀的笔迹、情深意长的话语、战场上的留影,睹物思人,思绪万千。

  但这是王晓鲁最后一次在家翻看这些物品,因为他所在的铜沛街道机场社区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区,他决定把这些铭刻着时代色彩、有着非凡纪念意义的物品捐献出去,为双拥创建贡献一份力量。

  一段“美女爱英雄”的战地爱情

  昨天,记者在和园爱家小区聆听了王先生讲述父母的往事,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又青春激扬的年代……

  王晓鲁的父亲王茂松、母亲张路,都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王茂松1921年出生于山东广饶,1940年加入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次年调入三支队骑兵团,先后担任警卫员、班长、排长和副连长,1949年任华野十兵团某连政治指导员,渡江战役负伤后留华野后勤卫生部野战医院养伤。

  王茂松参加过多次战役:无棣战役、寿光战役、德州战役、莱芜战役、泰安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梁山阻击战、沙土集战役、皖西战役、皖东战役、豫西战役、开封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征战多年的他浑身是伤,10根手指有8根不能伸直,腿部因伤及筋部萎缩造成腿颤。新中国成立后,王茂松被评定为二等甲级伤残军人。

  张路1923年出生于江苏泰兴,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华东军区文工团团员、医院文书。她勤奋好学、多才多艺,在部队里学会了读书写字、唱歌、拉小提琴,多次受到表彰。

  1949年,王茂松参加渡江战役时英勇负伤,被送往野战医院。就在这段时间,28岁的王茂松和26岁的张路相识了。

  张路在野战医院做护理工作,王茂松养伤期间得到了她的精心呵护。一个英勇善战,一个美丽温柔,他们的爱情就这样悄悄萌芽……

  战役结束后,这对情侣都留在华东军区后勤部医院。然而在相恋两年,正要谈婚论嫁之时,1951年张路又响应号召,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加入志愿军出国参战。

  母亲生前,王晓鲁曾多次问她:“为什么能在热恋中抛开恋人而出国参战?”母亲说,那个年代军人的爱情就是比荣誉、比战功,丈夫7次负伤、7次立功,是个可敬可佩的战斗英雄,所以她也要立功受奖,和父亲比一比。

  一封珍藏了65年的跨国情书

  翻看王晓鲁捐献的老兵遗物,最感人的就是张路的几本日记和一封从朝鲜战场写给王茂松的情书。日记本记录了张路从1948年到1954年那段战斗青春岁月,朝鲜战场寄来的情书,则记录了中国志愿军入朝作战的艰苦岁月和革命精神,因那个特殊的年代,情书也带着另一种味道。

  这封情书写于1952年6月,如今已保存了65年。张路的笔迹秀气工整,纸张保存非常完好,但因年代久远字迹有些模糊,有几处地方有些看不清了。

  王晓鲁说,在抗美援朝期间,父母亲只能靠书信联系。这封信只有300多字,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松:

  我数次的去信大概您很早就收到了吧,又是好久不见您来信,心中非常想念,我在此很想能××××(字迹模糊已看不清)知道您的情况,你我在工作中更加的高兴,我的情况与前相同无啥变动,身体很好,请勿念。

  今日也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告诉您,在这里只有把前面的胜利向您报一点,在第一战斗中即本月十日至十五日止的战果已在前次告你了,在第二战斗中从本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我一大队消灭美军一个连、伪军一个连,还有个加强排四百多人。二大队消灭敌三个连,其中一个加强连、八个排(两个加强排)打垮敌人卅多次反扑,又歼灭敌人一个营和一个连的大部,共歼伪军两千四百多人,又于昨日(二十五日)消灭敌伪军一千多人,后敌死不甘心,连将守卫敌伪师部的警卫连拉出来又被我歼灭,其中有一部分女伪军被歼灭,活捉了两个女伪军,我们的战争就到此又告一小的段落,以后开始胜利消息我在继续来信告您,您愿听吗?

  我寄到南京的照片和底片您收到了吗?

  祝快乐!

  路上

  1952年6月26日

  这封信王晓鲁不知读了多少遍,试图从中找到母亲与父亲间的浓情蜜意,只有一句“又是好久不见您来信,心中非常想念”能直白地体会到母亲心中的思念,其他的只能靠自己去用心体会。

  “从这封信的内容来看,是情书呢还是家书?信中难见情和爱,使我深思许久,慢慢地感悟到军人的情操是多元素的,军人的‘爱’就是立功、打胜仗,完成任务在前,个人感情在后。”王晓鲁说,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卿卿我我,只有革命情怀,他们把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

  一场历经战争的爱情长跑

  在朝鲜战场,张路除了给恋人写信,还记下了几本日记,至今都还保存着。

  其中一篇写道:“我不怕死、但是要死的有价值。这几天飞机比那几日疯狂,一天到晚嗡嗡的,像厕所里的苍蝇使人讨厌。疯狂的敌人时时刻刻想显现它灭绝人性的手段。”

  她有时还抄下歌词———《献给祖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春风吹过鸭绿江,祖国的亲人到前方,带着温暖与希望,来和子弟叙短长。见了久别亲人面,个个心里暖洋洋……”

  《相思》表达了对恋人思念:“连根的树儿风刮断,连心的人儿活拆散;隔墙如隔千重山,哪一天才能再见面,再见面?”

  在张路创作的几首小诗里,可以看出她入朝参战的坚定信念和对恋人的深深思念。

  《我们从朝鲜战场来》摘录:在朝鲜的战壕里,我们向往着可爱的祖国,想念着亲爱的姐妹和兄弟……在寒冷的日子里,你们温暖了我的心,在艰苦的战斗中,你们鼓舞着我前进。想到了你,我的生命更充沛,看到了你,我就像看到了胜利……我们从朝鲜战场来,在这个秀丽的半岛上……

  《无题小诗》:我和他,虽然天涯海角,各在一方,可是,千山万水能隔断我们的身,却不能隔断我们的恋。我们紧紧相连,执著的这颗心,正凝结着像钢铁一般的坚定,在前方在后方,工作都是一样。

  在抗美援朝作战近三年间,张路立功受到嘉奖并且入了党,如愿以偿地实现了她的梦想。1953年底胜利凯旋回国后,张路带着王茂松回到家乡见亲人,还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1954年,这对携手经历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恋人,终于修成正果,喜结良缘。

  一份对父母亲的无限眷恋

  婚后,王茂松与张路夫妻俩转业到南京工作,均分配到机关,大儿子王晓鲁和小儿子相继出生。1959年,王茂松夫妇积极响应支援苏北的号召,毅然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来到了徐州,一直到离休,都在企业一线工作。

  在王晓鲁的记忆中,父母感情十分浓厚,家教很严。母亲是个十分细心的人,将以前的旧物件都保存完好,老照片、日记本、信件、印着“抗美援朝”字样的茶缸等。

  王晓鲁的爱人非常敬重“英雄婆婆”,她开玩笑说:“当初为什么嫁给王晓鲁,就是看中了这个好婆婆,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就觉得特别温柔善良,长得也好看,就是南方女人的那种样子。”

  王晓鲁说,家里以前还有一个德国产的军哨,那是父亲在德州战役中从战俘身上缴获的。“前几年德州建了革命纪念馆,我就把这只军哨转给德州纪念馆存放,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看到并了解那段历史。”王晓鲁说。

  父母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相继去世,父亲享年76岁、母亲73岁,每每讲起父母,王晓鲁都会黯然神伤,父母的战斗经历只是他关于那个年代的久远记忆,而父母的勤劳善良以及对子孙的言传身教才是他记忆中最深刻的部分。父母亲的相继去世,让王晓鲁很久都缓不过劲来,每年父母的祭日,他都会召集家人一起怀念老人、教育子孙。2013年8月,已经58岁的王晓鲁向年轻的同事多次请教,学会了制作音乐相册,并亲手制作了音乐相册“抗战老兵、伟大的母亲,我们深深地爱着您”,表达对母亲的深深眷恋。

  这次机场社区征集纪念物品创建“双拥陈列室”,王晓鲁又献出了父母的一些珍贵的纪念品,其中年代最久远的是1948年淮海战役的军功章。他觉得,这是对父母最好的纪念。

Copyright ©2016-2023 徐州市民政局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02801号-2 电话:0516-83686561
地址:徐州市新城区汉风路1号行政中心西区综合楼F区6楼 邮编:2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