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推荐新闻

做国防教育的“播种人”

『自家人』朱辉:老兵服务老兵 贴心解难题办实事

从侦察兵到“总裁”,他真做到了 徐州退役老兵王海..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备战九连冠 吹响冲锋号
来源:都市晨报  发布日期:2019/7/31  浏览次数:


双拥碑


徐州双拥展览馆中的微型铜山路


徐州双拥展览馆内展出的拥军爱民的老照片

    盘点徐州“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创建之路

    这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70年前,淮海战役战场战火正酣,徐州支前群众冒着枪林弹雨,用独轮车推出了最后的胜利,彰显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
    这是一座红色基因遍地可寻的城市。在大马路三角绿地中心广场,重新建设的双拥碑,曾经是全国第一个以双拥为题材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在淮塔景区内,历时四年精心打造而成的徐州双拥展览馆,展示着“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深情;在铜山区,长约1000米的同昌西路商业街,随处可见的双拥标语,处处彰显着这座双拥名城的家国情怀……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了这座城市的每一个领域。
    时光荏苒,历久弥新的双拥风尚越来越浓。和平建设年代,徐州人民沸腾的热血不曾冷却,爱国拥军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1988年被江苏省命名为全国第一个“双拥城”。随后,1991年又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十个双拥模范城之一。自此连续八次蝉联该“国”字头荣誉。
    目前,我市已经吹响了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的冲锋号。今天,我们一起盘点这座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的创建之路,期待在富国强军梦的新征程上,徐州谱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军民融合新篇章。
    溯源 “全国双拥模范城”的由来之路
    追溯“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的创建历程,这个“国”字号的评选竟因徐州而始。
    这是一卷满载着红色记忆的历史档案。
    1978年,解放军某集团军奉命调防徐海地区。这支部队在徐州驻扎后,随即就在“第二故乡”开展了大规模的拥政爱民活动,走访地方党政机关,共商军地双拥大计。
    如今穿城而过的故黄河,依然清晰记得驻徐部队曾经在这里流下的汗水。为了帮助地方疏通故黄河河道,部队每年派出数量不少的官兵奋战在疏浚工程一线。经过10万官兵的5次奋斗,故黄河河道终于华丽蜕变,成为徐州城市的“景观河”。
    出动官兵为地方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驻徐部队尽其所能为地方经济建设也奉献着力量。
    资料显示,在茅村电厂一、二期工程建设中,由部队师以上领导带队,在铜山区茅村安营扎寨,日夜奋战;南郊公园(彭祖园)建设、农村夏秋两季耕作……都有驻徐部队官兵的参与。
    1979年,验证了“徐州是新时期双拥工作的发祥地”的说法。相关公开的信息,记录了这一年相关事件的发生脉络。
    当年11月,驻军领导机关和当时的徐州地区行署、徐州市共同商定,军地联合召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先进表彰大会,把双拥活动引向深入。这个决定得到了当时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国家民政部的肯定,总政群工部专门派工作组赴徐了解情况,听取汇报。
    12月1日至4日,徐州驻军与徐州地区、徐州市联合召开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
    民政部、总政治部和南京军区、江苏省委的主要领导出席了会议并讲话,全军各大军区、各兵种群工部长,江苏各地市民政局长列席会议。
    议的规模立刻就从一个地区级会议升格为全国性会议,这就是我国双拥史上著名的“徐州会议”。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军队群众工作”分卷中,记载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第一次召开的双拥工作“徐州会议”。正是这次会议,奠定了徐州“全国双拥第一城”的基础。
    从此,徐州军民在双拥工作中表现出的巨大热情一发不可收。创造了我国双拥工作史上的若干个“第一”:通过了第一个军地共同制定的双拥公约;转发了全军第一个整建制师和团支援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划;在全国第一个创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军地双方的双拥工作;创立全国第一个专门为困难现役军人家庭提供救助的“情暖困难现役军人家庭救助基金”;建立了第一个双拥标志性建筑——双拥碑……
    1988年11月26日,时值淮海战役胜利40周年,江苏省政府、省军区作出《关于授予徐州市双拥城称号的决定》,随后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又授予徐州全国第一座“双拥城”的光荣称号。
    1991年1月,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了第一批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徐州位列其中。
    2016年7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传来喜报——徐州市被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光荣称号。这是徐州自1991年被首批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以来,连续第八次获得这一殊荣。
    至此,徐州实现了双拥工作的辉煌 “八连冠”。
    盘点 “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创建之路
    翻开徐州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历史档案,必须要提一下双拥碑。
    1989年5月20日,在淮海东路文化宫附近,全国第一个以双拥为题材的城市标志建筑——双拥碑落成。
    这是一个用“S”和“Y”形,分别为“双”“拥”两个汉字拼音的字头组成的碑身,两块碑体的立面也由两个“Y”组成,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两个“拥”字的首字母。两面镶嵌着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双拥城”三个镏金铜质大字。
    自此,这座落成的“双拥碑”开始成为徐州的城市地标之一。
    2009年初,根据城市建设需要,原双拥碑所在的地方被改建为城市绿地,新的双拥雕塑在大马路三角绿地重新建设。
    新双拥碑高15米,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是铜质的,下半部是白色花岗岩。“双拥模范城”五个由邓小平同志题的字面对淮海东路,新的双拥雕塑设计像两只紧握的手的抽象造型,表现出团结,代表着军拥民、民拥军的双拥关系。
    2010年10月1日,新双拥碑落成。
    无论是双拥碑,还是双拥展览馆,都呈现出全国双拥模范城上创建上的“徐州印记”。
    回顾“八连冠”创建之路,可以发现自1991年第一批全国双拥模范城开始评选后,徐州每隔三四年都会捧回这个荣誉。如今,八块“全国双拥模范城”的牌匾被摆放在档案局展览大厅内,向来访的参观者展示着这座城市走过的双拥创建路。
    1991年,徐州被评为第一批“全国双拥模范城”;
    1994年,第二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1997年,第三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2000年第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
    2003年,徐州市再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了全国双拥模范城 “五连冠”;
    2007年,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2012年,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2016年,实现“八连冠”。
    当淮海战役战场上吱吱呀呀的推车声音依稀还在耳边回荡时,享誉全国的徐州拥军模范们,开始驾驶汽车行走在祖国的边疆哨所上。900多万徐州民众的拥军热情正成为徐州一个新的城市品牌景观。
    “九连冠”的创建冲锋号已经吹响,期待在富国强军梦的新征程上,徐州谱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军民融合新篇章。 
    解读 “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奋进之路
    在铜山区同昌西路,也有一条“双拥示范街”。这条长约1000米的繁华商业街,两侧沿街商业网点、单位为军人和优抚对象提供优质与优惠的服务,已然成为一种风尚。
    一家照相馆里悬挂着“双拥示范店”名牌,对于军人与优抚对象,洗照片、拍照一律八折优惠,已坚持了多年;铜山区中医院设立了“优抚窗口”“优抚床位”,只要军人来看病或办理住院,享受优先待遇。
    这样的“双拥一条街”同样出现在铜山路、城东大道……不仅是“双拥示范街”,双拥公园、双拥广场这些年在徐州也是屡见不鲜。
    “最后一粒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淮海战役时徐州人民拥军支前时的歌谣,如今薪火相承并发出时代最强音。
    在徐州,双拥基因已经植入城市血脉。整合挖掘淮海战役纪念馆、徐州国防教育馆等22处红色教育资源,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全国首家双拥展览馆,编纂发布《徐州双拥史》,充分发挥优秀国防教育阵地和双拥文化资源的宣传教育功能;组织团以上干部进驻徐州高校开展征兵宣传、国防知识讲座和“淮海战役进校园”等活动,邀请老红军、老八路军走进中小学校开展“身边的英雄讲身边的故事”,在中小学普遍开设国防教育课,群众“崇尚英雄、爱我国防”的意识不断增强。
    在徐州,军民雨水情谊巩固升华。驻地科技部门、高等院校和各大企业研发部门主动和部队携手,解决部队多种装备器材;徐州市图书馆今年5月向“徐州舰”官兵赠送1000册图书,并成立“徐州市图书馆徐州舰流动服务点”;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中,空军勤务学院围绕全军后勤重大装备体制项目“大型运输机物资装卸平台”展开攻关,成功研制出14吨大型运输机物资装卸平台、5吨空运机场装卸叉车后,与徐工集团达成合作意向,签订军民融合战略合作协议……
    在徐州,尊崇子弟兵落地生根。三年来,我市打卡发放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14.75亿元,其中地方配套资金投入5.55亿元;发放义务兵家庭优待金约3.5亿元;两节期间走访各类优抚对象18万余人/户,发慰问品300万元、慰问金约4000万元、慰问信50万份;所有国营公园、博物馆等旅游景点向现役军人、优抚对象免费开放;对符合住房保障准入条件的下岗、失业城镇志愿兵(士官),通过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公共租赁住房实物配租和住房租赁补贴保障方式,优先安排解决。
    一组数据显示,近三年,我市共接收转业干部1367名,安置到行政事业单位达90%以上,其中18名团职军转干部被选拔或交流到更重要的领导岗位;共接收自主就业退役士兵12283名,其中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396名,均按省要求比例落实岗位安置。
    同时,在全国率先开展军转干部进高校培训工作,被人社部树为“徐州模式”向全国推广。
    记者 黄亚 通讯员 牛庆怀 文
    记者 吕品 摄
    (感谢徐州市档案局提供支持)

Copyright ©2016-2023 徐州市民政局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02801号-2 电话:0516-83686561
地址:徐州市新城区汉风路1号行政中心西区综合楼F区6楼 邮编:2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