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龚严巍
丰县是一个拥有深厚革命传统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前后,有1280位丰籍烈士为国捐躯。在这个时代,有这样一群人,用实际行动让英雄的事迹再次闪耀,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李刚就是其中一位。
今年4月26日,李刚在与辽宁省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日常沟通中,注意到了一位籍贯为“江苏凤县”名为“刘魁身”的烈士。这个名字,像一根无形的线,牵动着李刚的心弦。他感觉到,这个名字背后隐藏着与丰县紧密相连的故事。
于是,李刚踏上了为烈士寻根的旅途。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为了寻找一个烈士的身份信息,更是为了寻找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记忆,让烈士的家人得到慰藉。
李刚开始了细致的查证工作。他查阅了大量资料,从《江苏省革命烈士英名录》到烈士褒扬纪念信息管理系统,再到珍贵的手抄版《丰县烈士名册》。在这些泛黄的纸张中,寻找着与“刘魁身”相关的信息。
经过不懈努力,李刚发现了两个与“刘魁身”谐音不同字的烈士名字——“刘奎身”和“刘愧申”。这两个名字虽然不同,但李刚坚信它们之间一定有着某种联系。他继续深入比对丰县行政区划地名变迁资料,终于发现了“刘奎身”籍贯中的刘双楼村,正是如今丰县欢口镇的双楼村。
这一发现让李刚看到了希望。他立刻联系了村干部,得知该村确有一位名为“刘供申”的烈士,其牺牲时间与“刘魁身”的牺牲时间相吻合。这一线索让李刚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刘魁身”很可能就是刘供申烈士的化名或者误写。
为解开谜团,李刚前往丰县档案馆查阅档案。经过长时间的查找和比对,李刚终于找到了刘供申烈士的档案资料。这些资料详细记录了刘供申烈士的生平事迹和家族成员信息,与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刘魁身”的信息高度一致。
这一发现无疑为烈士的“回家”之路铺平了道路。李刚深知自己手中的这份档案资料是多么的重要和珍贵。它不仅是对烈士身份的确认,更是对烈士家人多年心愿的回应。
在确认刘供申烈士的身份信息后,李刚驱车前往刘供申烈士的老家,希望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进一步确认“刘魁身”与刘供申之间的关系。在刘供申烈士的老家,烈士家人们向李刚讲述了刘供申烈士的事迹和家族的历史变迁。
通过翻阅刘氏族谱、与烈士侄子和宗亲深入沟通,李刚最终确定了“刘魁身”与“刘供申”实为同一人。这位新婚仅一个月便奔赴战场的英雄,其英勇事迹虽然被家人铭记于心,但其安葬之地却一直是刘家人的未解之谜。如今,在李刚的努力下,这个谜团终于被解开。
在掌握了充分证据后,李刚再次与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取得联系,并详细说明了刘供申烈士的身份信息和家族情况,请求为烈士更正相关信息并重新立碑。陵园方面对李刚的请求表示高度重视和支持,并承诺将尽快完成相关工作。
不久之后,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为刘供申烈士重新立了碑。这座新碑不仅是对烈士英灵的最高致敬,也是烈士家人多年心愿的圆满达成。当李刚将这一消息告诉刘供申烈士的家人时,他们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知道,自己的亲人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