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瑾)告慰英雄,传承红色基因。值9·30中国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9月23日,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中心在碑廊补刻了22位烈士英名,分别是:王明振、王树廷、王应海、冯来付、刘玉龙 、曲保善、孙国栋、陈同生、杜金武、李西顺、杨树信、范寿龙、周洪明、胡寿宝、姜京瑞、姚克文、徒九中、徐长保、夏锦龙、袁树建、曹金修、路永相。
淮海战役中,每一位烈士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1995年4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根据参战部队和民政部门提供的31006名烈士名单,省略同姓名者,共有28391名烈士姓名被刻录在淮塔碑廊的“淮海战役烈士英名录”上。由于战争年代信息不全等原因,一些烈士的名字在初次刻录时没有列入英名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的文献资料的发现,自2001年以来,淮塔管理中心的英名录补刻工作进入常规化、系统化,在每年的清明节、9·30烈士纪念日前进行两次补刻。迄今为止,由烈士后代提供革命烈士证明书等相关材料,经烈士生前归属地的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淮塔管理中心等各方核实确认后,已有321名英烈重新“归队”。
碑廊上的一串串名字,是烈士永恒的荣光、不朽的丰碑。淮塔管理中心文物史料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补刻的22位烈士,来自江苏、安徽、河北、山东、山西等省。牺牲时年龄最小的是江苏省淮安市的夏锦龙,19岁,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中失踪,1958年3月被追认为烈士。牺牲时年龄最大的是江苏省阜宁县的徐长保,38岁,1944年参加革命。
每一个补刻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难忘的寻访经历,都是一次红色基因的传承。
在此次补刻前一个月,山东聊城杨树信烈士的孙子杨振向淮塔管理中心文物史料科工作人员王磊寄来了锦旗,上书“为英烈 树丰碑 拥烈属 显真情”。
杨振在电话中告诉记者:“我爷爷1947年参军,是二野四纵十旅二十九团的战士。爷爷牺牲后两个月,我父亲出生,奶奶只有父亲这一个儿子。奶奶听说,当时的战役很激烈,整排整排的战士往上冲,许多牺牲的战士被就地掩埋了。没有找到爷爷的遗骸,家里也没有爷爷的一张照片,一直是全家人的遗憾。”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杨振在今年8月咨询了淮塔管理中心,起初的目的是找爷爷的照片,虽然没能如愿,但了解到碑廊英名录里没有爷爷的名字,于是在淮塔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的提示引导下,找出了家中珍藏的革命烈士证明书,经聊城和徐州两地退役军人事务局核实,很快办齐了补刻所需的手续。
今年暑假,杨振带着父亲、姐姐、妻子和两个孩子第一次来到徐州,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望着父亲的沧桑背影、两个孩子的稚嫩模样,杨振感慨:“人民的胜利,离不开老一辈人的牺牲。爷爷,我们来看您了,您的子孙为您骄傲,您的事迹会代代传下去。”
为烈士寻亲,既是对烈士家属的抚慰,也是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实践。淮塔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帮助烈士亲属圆梦,让更多人关注烈士、铭记烈士,这项工作会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