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瑾
4月4日清明节清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前,成群结队的人们走向台阶,赴一场庄严的祭奠。与前些天的集体祭扫所不同的是,当天自发而来的占多数。
上午10点,祭扫人群中,一位手拄竹竿的老人引起了记者注意。原来,老人就是今年新补刻进淮塔围廊烈士英名录的石恩普烈士的亲弟弟石恩贵,今年74岁。
“虽然没见过哥哥,但我们全家都没有忘记他。”石恩普牺牲时22岁,石恩贵还没有出生,今年烈士英名“归队”,让石恩贵难掩激动,“石家老少三代13人,早上四点多就从济南出发了。这次,特意带上了我家的传家宝竹竿,见证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
在淮海战役一级文物中,有一根长106厘米、直径2.4厘米的小竹竿,其上刻着支前功臣唐和恩经过的3省88个城镇和村庄的地名。眼前的这根竹竿,比唐和恩的竹竿长一倍,岁月的风霜在竹竿上留下一道道裂痕。专门带着竹竿来徐州,莫非竹竿上也有故事?
老人的儿媳妇王宗芬解开了记者的疑团:“这根竹竿,是我公公的叔叔用过的。当年,因为这位叔叔是家里的顶梁柱,便由他的侄子石恩普替叔参军。当得知侄子在淮海战役中牺牲后,这位叔叔愧疚不已,于是拄着这根竹竿,一路要饭从山东济南市商河县来到徐州,在硝烟未散的战场看到了战争的惨烈。没有找到侄子掩埋地的他,回家不久就病逝了。”
2022年,王宗芬的婆婆在病床前给王宗芬讲起了石家的这段往事。不久,婆婆去世。王宗芬由此下定决心,寻找烈士的归处。由于烈士证明早年丢失,王宗芬通过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查询档案,又询问到淮塔管理中心,得知烈士的直系亲属可以补办烈士证明,几经曲折,虽然没有找到烈士安葬地,但补刻在英名墙上的“石恩普”三个字,终是让英雄有了归宿。
“英名墙上的名字,是我们全家的光荣。”带着上小学的女儿来淮塔祭扫先辈的王宗芬说,“孩子的开学第一课就有爱国主义教育。我想,我们家就有一位英雄,要让孩子知道,让红色文化在身边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