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姗 通讯员 蒋雷
从一座雕塑到一条街,从红色场馆到商业综合体,泉山区用“一轴两翼三圈”的创新实践,推动双拥工作从“政策落地”迈向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在这里,每一块双拥标语牌都承载着庄重承诺,每一次军地互动都传承着深厚情谊,正如那株与“鱼水情”雕塑相伴的罗汉松,象征着军民情谊四季常青。
一条路的温度
金山路上的“双拥密码”
清晨,退伍老兵张建国来到金山东路的“鱼水情”雕塑旁晨练。阳光下,雕塑的银色圆环与周边三面双拥文化墙交相辉映。沿街商户的LED屏上,滚动播放着“军人优先”标语,银行窗口贴着“退役军人专属服务”标识。张建国指着路边崭新设立的 “拥军公交站台”,微笑着感慨道:“每次经过这儿,都能深深感受到社会对军人的尊崇。”
这正是泉山区打造“双拥一条街”的生动缩影。泉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以金山路为轴线,串联起机关、部队、商户等200余家单位。如今,医院专门为军属开通绿色通道,超市推出“荣军折扣”,街角的咖啡馆挂上了“老兵免费饮茶”的牌子。在泰山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老兵义警队”正忙着筹划军营慰问活动,“我们既是治安巡逻员,也是双拥宣传员。”队员王建军说。
两座场馆的传承
红色基因激荡军民同心
“同学们,这根小竹竿上刻着的88个地名,是支前民工唐和恩的‘行军图’……”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五年级学生王梓涵认真记录讲解员的话。今年以来,该馆已接待32批次“国防研学”团队,奎山街道的“淮塔小卫士”们,更是用稚嫩却坚定的童声,为游客讲述着战役中的感人故事。
几公里外的朱德楼内,92岁老兵周广田,正小心翼翼地展示着自己的军功章。“当年,我们一个班坚守阵地三天三夜……”台下,年轻官兵和社区群众静静聆听,不少人眼眶泛红。七里沟街道党工委书记介绍,这样的“老兵故事会”每月都会举办,目前已整理出口述史料120余份。
三个圈层的共振
全域涌动拥军暖流
每到周末,徐州双拥主题公园便热闹非凡。退休教师刘芳带领合唱团,高唱《军民团结一家亲》,时常还会有部队医院的专家到此为居民义诊。公园一角,“军人驿站”里空调、饮水机一应俱全,环卫工老李告诉记者:“遇到战士来歇脚时,我们都会拉着他,给我们讲一讲部队生活的感受。”
徐州三胞国际广场的“荣军消费季”同样火爆。某品牌店长展示着销售记录:“退役军人凭证件享6折,上个月我们让利超5万元。”商场还专门设立“军创产品专区”,退役军人陈明的非遗草编摊位前,总是围满顾客。
在江苏淮海科技城,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器正上演“加速度”。军创企业“戎耀科技”的创始人赵亮,刚成功拿下一笔200万元的订单:“从办公场地的提供,到税务代办等各项事务,园区提供了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今年以来,该园区已举办3场退役军人专场招聘,提供岗位170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