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推荐新闻

关于2025年清明期间烈士祭扫活动的通告

冯锰:使出“针功夫”妙手祛病痛

做国防教育的“播种人”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是『先行者』更是『领跑者』
来源:徐州日报  发布日期:2025/4/25  浏览次数:

本报记者 王正喜 通讯员 牛庆怀

4月23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京召开,我市再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这是徐州自1991年被首批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以来,连续第10次获得这一殊荣。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里,“人民的胜利”几个烫金大字格外醒目。讲解员介绍,支前民工用小推车为解放军运送粮食、弹药、伤员,有力推动了淮海战役取得胜利。

拥军支前这一优良传统,在新时代不断赓续传承。

徐州是重要的驻军大市、兵员大市、优抚安置大市,素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荣誉的取得,是徐州党政军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近年来,徐州以部队官兵需求为导向,多措并举推动双拥工作务实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从“任务牵引”到“职责驱动”

四年创建路,见证了徐州双拥工作的持续深化。

四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党委政府目标管理和干部政绩考核,进一步压实责任,双拥工作高质量推进。

国防教育深入普及。驻徐部队与驻地100个支部建立结对关系,推动国防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运用“互联网+”和“报、端、微、屏”等形式,丰富双拥宣传活动。全市2100多个村(社区)建设了荣誉墙、拥军广场,做到了电视有影、电台有声、报纸有文、网络有言、村居有牌,实现了线上线下同频、城市乡村同步。“现在争做小卫士、长大要做大卫士”,泉山区奎山中心小学与“王杰班”深入共建,连续36年开展“淮塔小卫士”守塔活动。

培训就业规范有序。6家创业培训承训机构、10家职业技能培训承训机构,完成教育培训退役军人2555人,其中,技能培训合格1775人、学历教育培训合格780人。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15600多个。由于学历和技能的提升,一批军创企业应运而生。

零散烈士墓迁移集中安葬告慰英雄。淮海战役在徐州周边就有三大战场,由于战争的残酷和条件限制,许多烈士只能就地掩埋。近年来,徐州完成零散烈士墓迁移集中安葬628座,就地整修烈士纪念设施1392座,新建、改扩建烈士集中安葬点39处,签订管护责任书1323份。联合市、县(市、区)检察院开展烈士纪念设施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启动散葬烈士墓修缮保护工作,合力营造保护烈士纪念设施、捍卫尊崇英烈的良好氛围。此外,还为一名日本籍烈士找到了安葬地,受到广泛赞誉。

驻徐部队充分发挥人才、装备、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投身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驻徐某集团军某部通过定点帮扶村援建基础设施、扶持特色产业、开展劳动技能培训等,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徐州军分区、陆军工程大学训练基地等挂钩帮扶的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出列。2024年1月,驻徐部队1000名官兵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捐献血液超30万毫升。

从“政府主导”到“大众作为”

双拥工作是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特有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其政治属性决定了政府主导的重要性。政府做什么、怎么做,徐州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庄严肃穆的淮海战役纪念馆内,隐藏着一处别致的双拥纪念馆,展陈着徐州双拥工作从孕育、初创、发展到蓬勃开展的辉煌历史,展示着徐州军民血肉相连的峥嵘岁月。这座2800多平方米的双拥专项馆藏,属全国首创。

——每年的淮海战役胜利纪念日,徐州都要隆重纪念。每年清明节和全国烈士纪念日,分两次集中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碑廊内增补刻写烈士英名。目前已有31289个英烈“归队”,永垂不朽。

——军地共同举办“传承弘扬王杰精神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王杰精神“七进”工程实现全覆盖。以英雄命名的王杰社区、王杰派出所、王杰小学等众多爱国拥军单位,引领传承红色基因,英雄精神代代传。

——组织力量创作《淮海儿女》《母亲》《以青春之名义》《等待》《军人荣耀》等一系列有思想、有温度、有影响力的红色剧目和歌曲,在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心中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推动双拥文化的全民共建、薪火相传。

政府的行为就是导向,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大众广泛参与的动力和热情,涌现了一批批矢志双拥、大有作为的先进典型。

牛玉敏,在原铁道兵部队服役8年。退休后,他萌生了建一个铁道兵历史文化纪念园的想法。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支持下,他征集照片、实物,设计雕塑,收集314名江苏籍铁道兵烈士名单,购买了两节火车车厢用于展馆建设。2024年8月,一座占地28亩的铁道兵历史文化纪念园落成开园,成为全国铁道兵退役老兵的心灵驿站、精神家园。此外,徐州还有刘永清、周中路、郭飞、祁长银、陈永军、王斌权等双拥模范人物,可谓“群星璀璨”。

在邳州市,曹迎军、倪振娥夫妇倾心拥军的事迹家喻户晓,夫妇俩先后被授予“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最美拥军人物”荣誉称号。他俩的女儿、退役女兵曹恒,被评为第三届全国“最美拥军人物”。邳州市还是“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庄印芳的故乡。仅邳州市就产生了“全国爱国拥军”模范3人,徐州双拥之厚重底色可见一斑。

令人欣慰的是,徐州市各级政府已将爱国拥军模范列入优抚对象,每逢重大节日,这些拥军典型也享受到尊崇和慰问。

从“情感联络”到“精准服务”

盘点中国双拥大事件,徐州有足够的“彩头”。她拥有中国双拥史上“10个第一”:第一次双拥大会、第一份双拥公约、第一个整建制师和团地方现代化建设规划、第一个双拥领导小组、第一座双拥城、第一个双拥碑、第一批模范城、第一份双拥杂志、第一个双拥基金、第一个校园拥军活动。《双拥》杂志就诞生在徐州,2011年7月,《双拥》在徐州停刊,《中国双拥》在北京创刊。

长期的双拥实践中,徐州严格落实议军会、议训会、过军事日制度,坚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重大活动赴现场、重要节日赴营区慰问,军地互访,增进感情。近年来,徐州积极推动从情感联络式走访慰问向有针对性地现场研究解决问题转变,双拥工作更加细化精准。

四年来,徐州先后投入1300万元支持驻徐某部练兵备战和基础建设,帮助某部划拨土地300多亩、置换土地410亩用于营区扩建,推动驻徐部队与驻地村(社区)各100个支部建立了结对关系。

急部队所需,解部队所盼。某部奉命整体移防徐州,教育部门闻风而动,赴部队摸清部队子女随迁就读需求,在学校已经开学、完成分班的情况下,排除困难从优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调剂学位,真正做到了无缝衔接。

转业军官进高校,就是精准服务的一大创举。江苏师范大学,前身是苏南军区转业干部文化速成学校,与双拥有着深厚的渊源。2007年起,江苏师范大学与徐州市人社局军转办合作,在全国创造性开展转业干部进高校的培训模式,促进了军转干部的人生转型,提高了军转干部的竞争实力,被称为“徐州模式”。

如今,江苏师范大学在军转干部脱产融入培训的基础上,每年招收退役士兵研究生25人、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200余人,还开展了专科为起点的退役士兵成人本科教育,每年招收1000余人。

在精准服务理念的驱动下,徐州着力打造了智力拥军、金融拥军、法律拥军等品牌。徐州工程学院已为徐州舰培养大学生士兵293人,其中24人次立功受奖,117人次被评为先进。全市10多家银行签署拥军协议,法院定期到驻徐部队提供法律服务。常年开展的社区服务、婚介服务、医疗服务,都是部队官兵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

正是这血肉相连、鱼水相依、肝胆相照、和谐相处的军民情谊,铸就了徐州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军民融合创新业,鱼水深情续华章,徐州将持续擦亮双拥品牌,始终树牢双拥标杆,不断提升工作质效,让双拥之花在彭城大地开得更加绚烂。

Copyright ©2016-2023 徐州市民政局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02801号-2 电话:0516-83686561
地址:徐州市新城区汉风路1号行政中心西区综合楼F区6楼 邮编:221018